下載中

電子媒體轉存之轉置策略

電子媒體轉存之轉置策略

內容

數位資料之所以存在,是因為利用相關的軟體來儲存、讀取及瀏覽數位資訊所儲存的媒體,因此軟體程式的可用性及儲存媒體的讀取性都具有密切地相關性。從典藏的 角度來看,無法預估如何用過時的原始軟體程式去讀取未來的媒體,或用未來的軟體去讀取過時的媒體。因此,選擇任何一種電子媒體作為儲存的載體時,首先應考量各儲存媒體的優缺點、未來前瞻性以及對各種不同資料環境的適用性,故不應只從媒體的特性或是產品的新穎性考量,並需配合資料的性質作全面性的評估,亦即須從保存數位資料及其生命週期等方向來決定。

電子儲存媒體轉存之轉置因素包括了:時間、成本、電子儲存媒體之容量與儲存空間等。簡述如下 :

  • 時間:電子媒體類檔案之儲存媒體,常因時間過久而造成老化,因此必須將電子媒體檔案轉移至新的媒體。
  • 成本:由於科技的發展及大量生產等因素,因此新的電子媒體的維護成本較低,因此發展了電子媒體檔案轉置的概念。
  • 容量與儲存空間:由於新儲存媒體的儲存量大為增加,並且往往是以數倍的方式成長,為了節省儲存空間以及降低儲存媒體數量,因此將原舊有媒體上之電子媒體類檔案轉移至新的媒體上。

這種轉存的轉置策略就是將不穩定的載體轉換成穩定的載體。最普遍的說法是將電子檔案轉換成紙張或微縮資料, 因為不需要使用特殊的軟硬體即可獲取資訊。對於大多數的機構與某些電子檔案的格式而言,若缺乏健全且符合成本效益的轉置策略,紙本與微縮資料仍是較受喜愛 的保存方法。複製(copying)這種轉存的轉置策略可能會造成一些數位檔案格式或結構上的損失,例如圖片顯示、索引等,只留下原件最簡單的架構罷了。 因此,此策略不適合格式複雜的數位資訊電子檔案,僅適合格式簡單的資料(例如不可能將互動式影像印出)。又誠如上述電子儲存媒體轉存之轉置因素所言,各種 讀、寫設備及儲存媒體的演進,使得電子媒體的容量不斷的增加、成本不斷的降低,因此過去的51/4磁碟片、31/2吋的磁碟片與九軌磁帶等過時媒體,目前 已經被淘汰,置換成光碟儲存媒體(Compact Disc-Read Only Memory,簡稱CD-ROM)、及數位式錄音帶(Digital Audio Tape,簡稱DAT)。此外,在進行電子媒體轉置作業時,有些事項必須注意:

  • 電子檔案結構應記載至轉置媒體,並列入書面文件保管。
  • 檔案轉置至電子媒體時,應將檔案的詮釋資料附載於新的電子檔案中。
  • 轉置的電子檔案應儘可能地保持該原始檔案的結構。
  • 轉置之電子檔案應給予妥善地管理,避免資料毀損。
  • 在電子檔案轉置的過程應建立相關標準文件,並予以稽核或留存備查。

除上述事項外,電子檔案應就轉置之電子檔案數量、項目、儲存地點等詳加記載,並使用相關電腦程式登錄電子檔案,每一檔案都應具備「唯一性」的號碼,以供電子檔案與原始檔案對照使用。

 

參考資料

  • 謝燄盛,王慧恆,劉佳琳,「電子儲存媒體保存及轉置週期之研究」,台北市:檔案管理局,(民95年11月)
  • Douglas A Kranch., “Preserving Electronic Documents,”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CM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, (1998)295-29.

 

資料來源: 數位資訊保存策略(ISBN 978-957-8708-87-7)

感謝歐陽崇榮教授授權該書內容提供使用.

附加檔案:

最後更新日期:109-03-09